李桃修 官方网站

http://litaoxiu.zxart.cn/

李桃修

李桃修

粉丝:297516

作品总数:27 加为好友

个人简介

李桃修: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办公室主任、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、北京市海淀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。毕业于北京教育学院美术系,曾任北京市职工美术家协会秘书长。 艺术经历: 1944年出生,早年师从...详细>>

艺术家官网二维码

扫描二维码 关注艺术家

艺术圈

作品润格

书 法:议价

国 画:议价元/平尺

匾额题字:议价

拍卖新高:未提供

联系方式

艺术家官网负责人:小张

邮箱:artist@zxart.cn

本页面资料由该艺术家或本主页注册用户提供,张雄艺术网不为上述信息准确性承担任何责任。

河山尽幻影神仙了无痕——记著名画家李桃修


作画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劳动,必须像“苦行僧”那样耐得住寂寞,必须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。

 

——画家李桃修语

 

色相皆空城廓河山尽幻影

 

烟云过眼神仙富贵了无痕

 

——济南兴国寺一对联

 

这幅对联的内涵是对物质、名利、欲望的嘲弄,也是世人应对荣辱不惊的一种平和、淡定的心态。但在李桃修的眼中却仿佛是一幅笔墨酣畅的笔墨画,不由得令人浮想联翩……

 


李桃修 | 《藏族姑娘》 | 写意人物 | 2006年

 

初识李桃修先生是在海淀区美术家协会的一次会议上,他中等身材、身体结实、衣着洁净、慈眉善目。那红润的脸上挂着孩童般纯真的微笑。明静的眼睛中流露出的是善良与真诚,是对艺术永无止境的追求和对物欲横流的不屑,举手投足中散发出艺术家特有的潇洒、儒雅。他语速不快,但声音洪亮。他的善解人意与真挚一下子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。因为要去外地写生,他让我春节后采访。

 

我是正月十二拜访他的。他说:“我和哥哥(著名花鸟画家李连修)一样,平常的创作都很繁忙,只有春节期间才稍有余暇。”他家客厅的茶几上那张红色的请柬告诉我:第二天他将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在人大会堂举办的春节联欢会。

 


李桃修 | 写意人物 | 2012年

 

2002年春,联合国(微博)教科文组织为在尼泊尔搞旅游开发,决定在尼泊尔兰毗尼,即佛陀释迦牟尼的诞生地修建寺庙。我国佛教协会和有关部门研究后,就在那里筹建了一座宏伟庄严的中华寺。后来中国和尼泊尔的佛教界人士决定在该寺正殿中敬绘一幅《普陀洛迦图》,即《水月观音像》。因佛像巨大,尼方要求中国派一位优秀的国画家到兰毗尼来。

 

消息传到我国的佛教界和美术界,一时竟无合适的人选。因为《普陀洛迦图》对画家的要求极高,要有渊博的佛教知识、深厚的文化底蕴、准确的人物造型技巧。经有关部门筛选,最终选择了李桃修。采访时他夫人告诉我,他为画好这幅画,在出国前做了充分准备。他在北京的佛教寺庙中参观了有观音菩萨的殿堂,去图书馆、博物馆查阅了大量资料,在家中设计了几幅观音的画像草稿,出国前的那些日子,晚上常常忙到深夜。来到尼泊尔兰毗尼后,桃修调动了多年的艺术积累,历经两个多月努力,终于完成了该画的创作和装裱。

 


李桃修 | 《济公 | 写意人物 | 2012年

 

当这幅宽五米多、高约十米的巨幅佛像挂在中华寺正殿时,受到该寺僧众和中外佛教界人士的膜拜和欢迎。观音形态生动优美、神情怡然自得、目光深邃慈祥,给人以强烈的亲和力和感染力。谈起创作这幅佛像的由来始末、前因后果,桃修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他每天都在中华寺东配殿的地上趴着画。

 

我没有去过尼泊尔,但对该国的情况略知一二,那里的五、六月,气候十分炎热。桃修在异国他乡的寺庙中每天匍匐在地上绘画,不是几天而是两个多月的时间,其中的甘苦我们是很难体会到的。

 

矢志不渝的梦想

 

桃修的老家是六朝古都的开封,但他出生在战火纷飞的1944年,为躲避日本鬼子的烧杀,在他出生后的第三天,父亲就带领全家去外地逃荒。父亲给他取名叫“逃修”。后来上小学时,老师按照“逃”的谐音改成了现在的名字——李桃修。

 


李桃修 | 《静月 | 2013年

 

在开封上小学时,他经常到同学家中玩,同学的哥哥深深地吸引着他。那位大哥文武双全,会画画、会练武。家中挂着他画的武松打虎,画的两边放着十八般兵器。从那时起,小桃修就对绘画产生了浓厚兴趣。于是他和哥哥李连修就开始搜集烟盒,他们拿着笔在纸上画着烟盒上的人物和花鸟。

 

那时开封还没有电,父母亲找来废弃的小瓶子倒上煤油,在铁皮上打个孔,穿上一根线绳,点燃了照明。秋天时,他和哥哥用蓖麻子穿成串,用火柴点燃,在那微弱的光亮里看书和画画。

 

几十年过去了,两位老人绝没有想到,就在这昏暗、摇曳不定的亮光之下,当年两个照猫画虎、热爱学习的孩子如今都成了享誉画坛的佼佼者。

 


李桃修 | 《满目青山 | 2008年

 

1954年,做建筑工人的父亲带着全家来到北京。几年后桃修在北京105中学上初中。一位叫顾倩的女教师发现桃修喜欢画画,就让他参加了美术组。在她的培养下,桃修知道了素描、国画、油画,还知道了齐白石、徐悲鸿、陈半丁、吴昌硕等著名画家。中国笔墨画的神奇和独特魅力深深地吸引着他。他立下志愿:“长大了,我也要做画家。”

 

1961年秋,17岁的李桃修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工业学校。学校离朝阳区文化馆很近,他参加了该馆美术班。老师是当年画坛年轻的后起之秀贾浩义先生。

 

贾浩义是著名画家吴冠中、陈叔亮的得意门生。其风格是超大写意,笔墨趣味强,并开创了“非常大写意”的画法,树立了我国画史上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。

 


李桃修 | 《牧牛图 | 2008年

 

文革期间,桃修的画笔也从未停止过,写大标语、画毛主席像和宣传画。1967年夏,中央美术学院决定举办一个“毛主席画像学习班”,由美院教授、著名画家靳尚谊、邓澍负责讲课。当时全市很多单位的美术工作者都想参加这个班,但只有桃修很幸运地成为了北京交通运输局的唯一学员。

 

桃修从小学画至今已将近六十年,半个多世纪的丹青生涯、极高的悟性和“苦行增”式的修炼,再有贾浩义、靳尚谊等名师的指点,造就了他不菲的成绩。他的画气势恢宏、大气奔放、具有强烈的震撼力。

 

“全才的画家”

 

翻开桃修的画册,画家把我们带到一个色彩斑斓、令人遐想的世界:在一片静谧幽远的白桦林中,一位衣着艳丽、温柔恬静的少数民族少女头上戴着红色纱巾,亲切地凝望着你,她迈着轻盈的步伐,穿着彩色长裙向白桦林深处走去,婀娜多姿、清纯动人。一位藏族妇女穿着鲜艳的民族服装,手里掂着一只小木桶,她正赶着一群威武雄键的牦牛,向着回家的方向走去。从她那幸福甜美的微笑里便知道,今年又是一个牛羊满圈、青稞满仓的丰收年;那边的毡房旁,藏族姑娘卓玛脸色红润,她穿着华美的民族服装,悠然自得地骑在一头强壮的牦牛的背上,唱着自己喜欢的歌……

 


李桃修 | 写意人物

 

几位人物的脸部刻画得比较传神,而她们的身体、服饰用的是大写意,那些高大魁伟的牦牛,画家则用的是焦墨的大写意的笔法。笔墨虽不多,但牦牛的神态和气势,活灵活现、栩栩如生。

 

他的“白桦林系列组画”把我们带到北国不同的季节里,风采各异、春华秋实、如诗如画、流连忘返的情景之中。谈起这些作品,桃修充满自信地说:“几年前我去赤峰和满洲里采风,看到成片的白桦树林非常漂亮,祖国的大好河山给了我创作的灵感,不把这些画出来我觉得太遗憾了,于是我根据当时的写生素材,在传统的技法中又融入了西画的技法,加上了亮丽的色彩,创作了几十幅这一题材的作品。如《白桦林中少女》、《牧鸭图》、《鹿鸣》、《秋林》、《瑞雪》等。”而这些作品刚一问世,就受到美术界的好评和收藏家的青睐。

 

桃修的写意花鸟画也很有功底,在一幅《五德图》中仅寥寥几笔,一只可爱的大公鸡就跳到了纸上。

 


李桃修 | 《绿雨 | 写意花鸟 | 2013年

 

采访时在他画室宽大的画案上,我看到几只直径十几公分,高约二十多公分的青花瓷笔筒,上面画着几只游鱼,用的是写意技法,笔墨不多,却大气极致。那种笔法我有些似曾相识的感觉。问起来历,方知这些画皆出自桃修之手。虽然桃修是第一次在瓷胎上作画儿,却画得如此得心应手、游刃有余,令来自瓷都景德镇的大师们都很惊讶和钦佩,难道桃修手中握着的真是一只“神来之笔”?!

 

著名画家王梦湖说:“李桃修是一位全能、全才的画家。”惊人的想象力,使他笔下的人物、花鸟、山水都与众不同,尤其是古代人物更有一种放荡不羁、个性鲜明的特点,让人看了印象深刻、难以忘怀。

 

敢于创新低调做人

 

古代画家石涛说过:“笔墨当随时代。”齐白石大师也讲过:“学我者生,似我者死。”意思是告诫画家们不要一味地继承和模仿,艺术上一定要创新。

 


李桃修 | 《牧鸭图 | 2008年


画家王梦湖说:“桃修的功力非常深厚,造型能力超前,人物造型准确,笔线用的厚重。这跟他的性格是非常有关系的。他的花卉非常大气,不求那些媚俗的东西,他追求的是艺术,他的大写意也自成一家。”

 

桃修在《刘海戏金蟾》的创作中,则充分地显示了他用墨大胆、下笔豪放的绘画风格。“刘海旋转着身体,用线系着一枚古钱在挑逗一只可爱的金蟾。金蟾瞪着眼睛跳跃着,并用细细的前爪追逐着铜钱。”在这幅作品中,人物的头部、手脚刻画得比较细致。而刘海的身体动感而流畅,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感。用墨不多,却表现得淋漓尽致、令人叫绝。在画中,动与静、快与慢、虚和实似乎我们都能感觉得到,画家的笔墨功力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。

 

他的大写意作品《醉也》被中南海所收藏,《右军爱鹅图》入选《中央电视台成立35周年画集》。

 


李桃修 | 《山羊满坡 | 2013年

 

著名画家崔瑞鹿说:“桃修,正直、善良,不求闻达。有很多好事情别人是削尖了脑袋往前钻,但他不去钻营。他的思想境界高,他的画也越来越高。”

 

结束采访时,我笑着问他:“您为什么说您是‘苦行僧’呢?”先生淡然一笑,平静地说:“很多人都以为画家画画儿时都显得很轻松,拿起笔来,一涂一抹一会儿就画完了。尤其是写意画儿,更需要功力,你一笔下去要是画错了,整幅画儿就报废了,前功尽弃呀。写意画要求画家有把握笔墨、色彩的深厚功力,而这种功力不是一朝一夕才可以形成的。”

 

这就是我采访的著名画家李桃修,一个在艺术上敢于创新、现实中低调做人、博采众长、风格独具的水墨画大家。在功利强风的冲击和浮躁虚假风气日盛的今天,我们的时代尤其需要这样的画家,而我的使命就是要及时报道像他那样具有“北京精神”——“爱国、创新、包容、厚德”的艺术家们。

 



李桃修简介

 

李桃修,毕业于北京教育学院美术系。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、海淀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、京北书画院副院长。

 

1986年随中国水墨画代表团访问日本,2002年为尼泊尔兰毗尼中华寺绘制巨幅国画《普陀洛迦图》,曾为我驻蒙古、欧洲使团、使馆创作国画。其作品被日本、澳大利亚及国内外的博物馆收藏。并在日本、澳大利亚、新加坡和欧洲各国举办展览。

 

曾在中国美术馆举办“水墨风情”联展;在历史博物馆举办“唐人诗意百幅画展”、作品多次参加当代的美术展览及国内画展。

 

其作品曾在多家电视台和多种报刊均有报道,并有多种画集出版。其艺术传略入编《中国当代艺术名人录》、《北京画家名鉴》等多部典籍。